第657章赫努
關燈
小
中
大
第657章 赫努
除了糧食,布匹、絲綢、鐵料、鹽、菜油、布匹、茶葉、煤炭,等等等,少則增加三倍,諸如絲綢竟然增加了五十倍,黃金從每年兩千兩,增加至一萬兩,白銀從兩萬兩,增加到八萬兩,銅錢由三十萬貫,增加至一百萬貫,簡直就是獅子大開口,有洞無底,不知道牙疼。
而且只要現成的,但凡是能夠生產勞動的工具他們基本不要,尤其是農具、犁具、種子這些東西,他們一概不要,給了他們也是打成兵器,或者把種糧吃掉,因為草原上搞農業不劃算,要了也沒多大用處。
也就是說,他們現在已經不考慮自己勤勞致富,幹脆敲詐勒索武裝搶劫走致富捷徑。
當然,獅子大開口是談判要價的一種策略,然後大家再砍價要價,最終達成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。但是漫天要價毫無底線的勒索是不明智的。
為了獲取岐帝國的內幕消息,魯古圖試圖從使團內部尋找突破口,經過前期的接觸與試探,不出所料的把目標對準了李義清及其身邊隨從。
就在消息傳到沈雲卿耳邊同時,忽喇使者已在私下見到了李義清。
“北地冬季寒冷,李大人可還住的習慣?”忽喇青年操著流利的河北口音與李義清攀談,絲毫沒有交流溝通上的障礙。
此時李義清身邊一左一右站著禁軍護衛與鴻臚寺的通譯,李義清慢條斯理的端起桌上茶盞邊喝邊說:
“本官是南方人氏,入京為官多年,雖說適應了神都的寒冷,但比起塞外漠北,還是有所不及呀。不知赫努大人今日此來所為何事呀。”
“昨日我族大汗所提條件,不知邱大人與李大人可有答覆,大汗希望盡速與岐國達成議和,重修兩國之好。”
“呵呵。”李義清放下茶盞頓了片刻後說:“戰端本非我朝所原見,如今戰端覆燃兵戎相見,貴部大汗又要議和,這是何道理啊。”
“李大人此言差矣,議和乃岐國先行提出,大汗不忍百姓生靈塗炭才與岐國議和,何來我族急於求和之說。”
“早知今日又何必當初,忽喇汗位本為沃臘舒達所有,都勒闊篡權奪位在先,南下侵入入侵占我北塞在後,這難道也是不忍覆燃戰火之理嗎。”
“沃臘舒達不得人心,各部自當反之,我汗順天應人並無不妥,難道岐國的江山當年不也是從魏人的手中得來的,若按此理,岐國的皇帝該當如何。”
“你!”
赫努的詭辯讓李義清啞口無言,就事論事說,岐國也是篡權奪位而來。這個論點也是歷代王朝最忌諱的黑歷史,是所有文官禁忌的內容,但凡是只要提到這點,都有些理虧。
所以後來文官集團就發明了“抹黑”、“醜化”的伎倆,極盡所能把前朝說的多麽黑暗,說的如何腐朽無能,把本朝說的如何偉大,如何光明磊落,藉此來豎立自己的合法性和正統。
現在忽喇現學現用,把沃臘舒達打成不得人心的暴君,把沃臘舒達描繪成邪惡的化身,而且沃臘舒達接手汗位的時候就是一片爛攤子,各部對木可烈其實都不滿意,只不過礙於同輩面子不敢怎麽樣。
所以沃臘舒達上臺後,忽喇的民生並沒有好轉,但是政治關系發生了巨大扭轉,於是就有了反叛的空間。沃臘舒達黑暗統治,殘暴不仁也就有了法理依據。
現在赫努說沃臘舒達執政期間怎麽怎麽的不是,李義清如果接話反駁,赫努一定也說魏朝如何如何光明繁榮,岐帝國是陰謀篡權。
而談判是現實產物的交易,如果誰都扯老黃歷,談判就無法進行。
這就好比中國與周邊國家領土談判,如果上來就從元朝開始扯,放眼整個亞洲,只要陸地接壤的地方都是元帝國版圖,按這個節奏,那就什麽也別扯了,根本談不下去。
所以政治談判永遠是現實產物的談判,誰扯老黃歷是找自己不痛快,誰出來混沒有個黑歷史,就你占理了?
李義清被赫努堵的說不出話,他幹脆撇開不談,說其他:
“此事爭論長短對你我並無益處,本官也無意與你爭辯。閣下如無要事,就請回吧。”
“本使還是剛才的話,我汗希望李大人能盡快給予答覆,盡早平息兩國恩怨。”
“本官只是副使,無法全權做主,而且都勒闊要價如此之高,本官都替他臉紅,閣下請回吧。”
“李大人,議和關乎兩國大局,如何能成功議和,對兩國而言自不用說,對你李大人而言,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。”
“哼,本官此來無論成敗,還都之後免不了被同僚戳脊梁骨,本官有何好處可言。”
李義清很清楚,無論這次議和成果如何,只要割地進貢,不論多少都是他和邱繼匡的不是。日後肯定要在史書上留下一筆黑歷史,所以李義清撈不著什麽好處。
赫努並不知道現在朝廷內部的情況,但李義清如此一說,他很快想到岐帝國內部對議和存在較大分歧,李義清說沒有好處,顯然是指名聲和仕途上的好處。
想到這裏,赫努繼續又說:
“閣下此番若能化幹戈為玉帛,重開兩國互市,我族絕不會忘記李大人的恩情,而李大人還都之後,身居議和首功,誰人能與李大人的功勞相提並論,大人的仕途官運豈非更上一層樓。”
“呵呵……”李義清一聲冷笑,遂即又說:“護國師張嘴便是六百萬石面粉,這與強盜強搶有何異。”
“我族地處苦寒之地,冬季漫長,夏季促短,土地難以耕作,李大人應該體量我族難處。”
“此前每年我朝給予你們貢享只八十萬石面粉,如今陡增七倍,如此與威逼勒索何異。更何況塞外土地並非不能耕種,木可烈在位期間,沃臘舒達主掌忽喇耕作事宜,種有小麥百萬畝至多,每年雖只收數十萬石,但忽喇人丁數百萬,每人皆種數畝薄田,養些牛羊,百姓足可果腹,我朝每年再封賜些貢享,忽喇部族足可豐衣足食。
而現在你等既不耕作,也不思進取,只想坐享其成榨取我朝好處,如此與強盜何異。”
“李大人之言本使不敢茍同,土地出產如此至少,付出的勞力卻是中原的十倍,得到只有十分之一,如此土地李大人認為也值得耕種,那何不讓兩國互換土地,讓岐人在塞外種地,我族入關種地,豈不更好。”
“你這是強詞奪理!”
赫努的歪理邪說讓李義清氣的夠嗆,要說刁民惡棍,李義清當縣令,做刺史那是見多了,但還從來沒有見過赫努這種厚顏無恥的刁民。
有田不種,反說種地太累太苦太吃力,不劃算,在李義清的理念和思維認知中,這就是歪理邪說,是刁民嘴臉。
李義清不能理解塞外偌大的土地,游牧民族為什麽不種地,即便冬季長,夏季短,畝產低,但你的平原土地比中原大得多,就是一年只種一季,廣種薄收,用牛耕,一戶五個人,一季至少能種種收三十多畝地,
一畝即便只有一百多斤的收入,拋開五十斤的種子,一畝也有六十斤的收入,三十畝就是一千八百斤,加上放牧帶來的肉類、皮毛收入,稭稈還能當柴燒,岐帝國每年提供的貢享,忽喇自給自足是夠得。
而且春秋之前,種子的潛力低,北方種麥的畝產其實也就這麽多。也就是說,夏商周時期的畝產也就現在忽喇的水準多一點,而且肉制品還不如忽喇豐富。
要是按這個邏輯,中原先民不早死絕了。
此外冬季還能種燕麥,一畝地雖然產量低,刨開種子也就只能收二三十斤一畝,但有總好過沒有的強。當然,不否認這個收成也確實感人,累死累活種一畝地,就收二三十斤確實太少。
所以在李義清的眼裏,赫努之詞就是歪理邪說強詞奪理。按赫努的邏輯,地的產量低,吃力受累不討好,那中原的老百姓都不種地算了,天下還得了。
見過不講理的,但沒見過這麽不要臉的。
而在忽喇人眼裏,他們天生就不種地,耕種是從中原引進的落後技術。
忽喇人雖然不聰明,但他們也不笨,他們各個都是經濟學家。
由於北方緯度高,夏季短,冬季長,導致土地產出要比中原和南方少得多,這就讓放牧的經濟產出比農業耕種高得多。
也就是說,從中原引進的農業種植技術和體系的經濟產出,比放牧少,反而耕種在高緯度地區是產能低下的落後產業,而且還吃力不討好,與放牧時間沖突,那又何必搞這種低效產業,不如繼續放牧繼續搶來的劃算。
而在中國人傳統思維裏,首先應該保證自己能生存,無論養殖、放牧、耕作,只要能帶來收益,先幹起來養活自己解決問題,然後再想著搞一些技術改進。
所以就要求中國人勤奮,因為古代早期農業產出低,而家畜少,就要提高勞動密度,延長勞動時間,堆積產量。
而游牧民族沒有這個思維,也沒這個習慣,他們就知道放牧,天災人禍牧群死了,或是草場退化沒有放牧的地盤,他們就要搶劫殺人越貨,因為他們要生存,生存的主要手段就是放牧和搶劫。
因此中原人與游牧民族在思維認知上有本質的差異,李義清不理解就很正常,但是游牧民族卻能理解中原人的思維。
赫努提出讓岐人來草原種地,忽喇去中原種地,李義清立馬不樂意,因為李義清也知道塞外種地又累又辛苦,他幹嘛要讓出自己的地盤,所以又成了赫努的強詞奪理。
但實際上是換位思考,然李義清的傳統文人思維已經固化,他根本沒有這個換位思考的打算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除了糧食,布匹、絲綢、鐵料、鹽、菜油、布匹、茶葉、煤炭,等等等,少則增加三倍,諸如絲綢竟然增加了五十倍,黃金從每年兩千兩,增加至一萬兩,白銀從兩萬兩,增加到八萬兩,銅錢由三十萬貫,增加至一百萬貫,簡直就是獅子大開口,有洞無底,不知道牙疼。
而且只要現成的,但凡是能夠生產勞動的工具他們基本不要,尤其是農具、犁具、種子這些東西,他們一概不要,給了他們也是打成兵器,或者把種糧吃掉,因為草原上搞農業不劃算,要了也沒多大用處。
也就是說,他們現在已經不考慮自己勤勞致富,幹脆敲詐勒索武裝搶劫走致富捷徑。
當然,獅子大開口是談判要價的一種策略,然後大家再砍價要價,最終達成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。但是漫天要價毫無底線的勒索是不明智的。
為了獲取岐帝國的內幕消息,魯古圖試圖從使團內部尋找突破口,經過前期的接觸與試探,不出所料的把目標對準了李義清及其身邊隨從。
就在消息傳到沈雲卿耳邊同時,忽喇使者已在私下見到了李義清。
“北地冬季寒冷,李大人可還住的習慣?”忽喇青年操著流利的河北口音與李義清攀談,絲毫沒有交流溝通上的障礙。
此時李義清身邊一左一右站著禁軍護衛與鴻臚寺的通譯,李義清慢條斯理的端起桌上茶盞邊喝邊說:
“本官是南方人氏,入京為官多年,雖說適應了神都的寒冷,但比起塞外漠北,還是有所不及呀。不知赫努大人今日此來所為何事呀。”
“昨日我族大汗所提條件,不知邱大人與李大人可有答覆,大汗希望盡速與岐國達成議和,重修兩國之好。”
“呵呵。”李義清放下茶盞頓了片刻後說:“戰端本非我朝所原見,如今戰端覆燃兵戎相見,貴部大汗又要議和,這是何道理啊。”
“李大人此言差矣,議和乃岐國先行提出,大汗不忍百姓生靈塗炭才與岐國議和,何來我族急於求和之說。”
“早知今日又何必當初,忽喇汗位本為沃臘舒達所有,都勒闊篡權奪位在先,南下侵入入侵占我北塞在後,這難道也是不忍覆燃戰火之理嗎。”
“沃臘舒達不得人心,各部自當反之,我汗順天應人並無不妥,難道岐國的江山當年不也是從魏人的手中得來的,若按此理,岐國的皇帝該當如何。”
“你!”
赫努的詭辯讓李義清啞口無言,就事論事說,岐國也是篡權奪位而來。這個論點也是歷代王朝最忌諱的黑歷史,是所有文官禁忌的內容,但凡是只要提到這點,都有些理虧。
所以後來文官集團就發明了“抹黑”、“醜化”的伎倆,極盡所能把前朝說的多麽黑暗,說的如何腐朽無能,把本朝說的如何偉大,如何光明磊落,藉此來豎立自己的合法性和正統。
現在忽喇現學現用,把沃臘舒達打成不得人心的暴君,把沃臘舒達描繪成邪惡的化身,而且沃臘舒達接手汗位的時候就是一片爛攤子,各部對木可烈其實都不滿意,只不過礙於同輩面子不敢怎麽樣。
所以沃臘舒達上臺後,忽喇的民生並沒有好轉,但是政治關系發生了巨大扭轉,於是就有了反叛的空間。沃臘舒達黑暗統治,殘暴不仁也就有了法理依據。
現在赫努說沃臘舒達執政期間怎麽怎麽的不是,李義清如果接話反駁,赫努一定也說魏朝如何如何光明繁榮,岐帝國是陰謀篡權。
而談判是現實產物的交易,如果誰都扯老黃歷,談判就無法進行。
這就好比中國與周邊國家領土談判,如果上來就從元朝開始扯,放眼整個亞洲,只要陸地接壤的地方都是元帝國版圖,按這個節奏,那就什麽也別扯了,根本談不下去。
所以政治談判永遠是現實產物的談判,誰扯老黃歷是找自己不痛快,誰出來混沒有個黑歷史,就你占理了?
李義清被赫努堵的說不出話,他幹脆撇開不談,說其他:
“此事爭論長短對你我並無益處,本官也無意與你爭辯。閣下如無要事,就請回吧。”
“本使還是剛才的話,我汗希望李大人能盡快給予答覆,盡早平息兩國恩怨。”
“本官只是副使,無法全權做主,而且都勒闊要價如此之高,本官都替他臉紅,閣下請回吧。”
“李大人,議和關乎兩國大局,如何能成功議和,對兩國而言自不用說,對你李大人而言,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。”
“哼,本官此來無論成敗,還都之後免不了被同僚戳脊梁骨,本官有何好處可言。”
李義清很清楚,無論這次議和成果如何,只要割地進貢,不論多少都是他和邱繼匡的不是。日後肯定要在史書上留下一筆黑歷史,所以李義清撈不著什麽好處。
赫努並不知道現在朝廷內部的情況,但李義清如此一說,他很快想到岐帝國內部對議和存在較大分歧,李義清說沒有好處,顯然是指名聲和仕途上的好處。
想到這裏,赫努繼續又說:
“閣下此番若能化幹戈為玉帛,重開兩國互市,我族絕不會忘記李大人的恩情,而李大人還都之後,身居議和首功,誰人能與李大人的功勞相提並論,大人的仕途官運豈非更上一層樓。”
“呵呵……”李義清一聲冷笑,遂即又說:“護國師張嘴便是六百萬石面粉,這與強盜強搶有何異。”
“我族地處苦寒之地,冬季漫長,夏季促短,土地難以耕作,李大人應該體量我族難處。”
“此前每年我朝給予你們貢享只八十萬石面粉,如今陡增七倍,如此與威逼勒索何異。更何況塞外土地並非不能耕種,木可烈在位期間,沃臘舒達主掌忽喇耕作事宜,種有小麥百萬畝至多,每年雖只收數十萬石,但忽喇人丁數百萬,每人皆種數畝薄田,養些牛羊,百姓足可果腹,我朝每年再封賜些貢享,忽喇部族足可豐衣足食。
而現在你等既不耕作,也不思進取,只想坐享其成榨取我朝好處,如此與強盜何異。”
“李大人之言本使不敢茍同,土地出產如此至少,付出的勞力卻是中原的十倍,得到只有十分之一,如此土地李大人認為也值得耕種,那何不讓兩國互換土地,讓岐人在塞外種地,我族入關種地,豈不更好。”
“你這是強詞奪理!”
赫努的歪理邪說讓李義清氣的夠嗆,要說刁民惡棍,李義清當縣令,做刺史那是見多了,但還從來沒有見過赫努這種厚顏無恥的刁民。
有田不種,反說種地太累太苦太吃力,不劃算,在李義清的理念和思維認知中,這就是歪理邪說,是刁民嘴臉。
李義清不能理解塞外偌大的土地,游牧民族為什麽不種地,即便冬季長,夏季短,畝產低,但你的平原土地比中原大得多,就是一年只種一季,廣種薄收,用牛耕,一戶五個人,一季至少能種種收三十多畝地,
一畝即便只有一百多斤的收入,拋開五十斤的種子,一畝也有六十斤的收入,三十畝就是一千八百斤,加上放牧帶來的肉類、皮毛收入,稭稈還能當柴燒,岐帝國每年提供的貢享,忽喇自給自足是夠得。
而且春秋之前,種子的潛力低,北方種麥的畝產其實也就這麽多。也就是說,夏商周時期的畝產也就現在忽喇的水準多一點,而且肉制品還不如忽喇豐富。
要是按這個邏輯,中原先民不早死絕了。
此外冬季還能種燕麥,一畝地雖然產量低,刨開種子也就只能收二三十斤一畝,但有總好過沒有的強。當然,不否認這個收成也確實感人,累死累活種一畝地,就收二三十斤確實太少。
所以在李義清的眼裏,赫努之詞就是歪理邪說強詞奪理。按赫努的邏輯,地的產量低,吃力受累不討好,那中原的老百姓都不種地算了,天下還得了。
見過不講理的,但沒見過這麽不要臉的。
而在忽喇人眼裏,他們天生就不種地,耕種是從中原引進的落後技術。
忽喇人雖然不聰明,但他們也不笨,他們各個都是經濟學家。
由於北方緯度高,夏季短,冬季長,導致土地產出要比中原和南方少得多,這就讓放牧的經濟產出比農業耕種高得多。
也就是說,從中原引進的農業種植技術和體系的經濟產出,比放牧少,反而耕種在高緯度地區是產能低下的落後產業,而且還吃力不討好,與放牧時間沖突,那又何必搞這種低效產業,不如繼續放牧繼續搶來的劃算。
而在中國人傳統思維裏,首先應該保證自己能生存,無論養殖、放牧、耕作,只要能帶來收益,先幹起來養活自己解決問題,然後再想著搞一些技術改進。
所以就要求中國人勤奮,因為古代早期農業產出低,而家畜少,就要提高勞動密度,延長勞動時間,堆積產量。
而游牧民族沒有這個思維,也沒這個習慣,他們就知道放牧,天災人禍牧群死了,或是草場退化沒有放牧的地盤,他們就要搶劫殺人越貨,因為他們要生存,生存的主要手段就是放牧和搶劫。
因此中原人與游牧民族在思維認知上有本質的差異,李義清不理解就很正常,但是游牧民族卻能理解中原人的思維。
赫努提出讓岐人來草原種地,忽喇去中原種地,李義清立馬不樂意,因為李義清也知道塞外種地又累又辛苦,他幹嘛要讓出自己的地盤,所以又成了赫努的強詞奪理。
但實際上是換位思考,然李義清的傳統文人思維已經固化,他根本沒有這個換位思考的打算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